蝌蚪

影片隐入尘烟为什么能够打动我们

发布时间:2022/11/21 22:01:22   

年7月8日上映的文艺片《隐入尘烟》首期票房惨淡,但随着后期各大平台的推荐和大家口口相传,这一影片在两个月后成功逆袭,取得不错的成绩,一致得到大众好评。

那么,这部影片到底是靠什么打动了观众呢?

(一)相濡以沫

影片讲述了两个西北黄土的大龄男女结为夫妇的一段故事。男主人公叫马有铁,在他之上有马有金,马有银两个哥哥,虽有两哥哥,但马有铁至始招受哥哥嫌弃,唯有一条毛驴与他亲近。女主人公曹桂英同样如此,因天生残疾,弯腰驼背,手颤漏尿,无法生育,也遭哥嫂嫌弃。马有铁生性老实,长相普通,但他在与曹桂英相见的第一面时,曹桂英便发现了他的善良。马有铁的哥哥粗鲁地踢踹毛驴,而马有铁则默默地去给毛驴投食安慰。就是因为马有铁的这种木纳和善良引发了曹桂英初见的认可。看到那里,不免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也是遭哥嫂嫌弃的,他的身边也只是一头牛,与牛相依为命。可以说这部影片是黄土版的牛郎织女了。

没有张灯结彩,也没有大摆宴席,马有铁与曹桂英默默无闻的登记了结婚信息,成为了夫妇。婚后的场景,影片几乎没有展示一丝新婚的喜悦,生活的艰难取代了花前月下。首先是曹桂英的身体问题,她的尿失禁让她颇为尴尬和不便。其次是摆在面前的生计问题,比如居住问题。成家后的他们不得不居住在别人遗弃的破烂旧房里,生活唯一的色彩便是墙上的那个大红“喜”字。

曹桂英行动不灵活,同时伴有尿失禁,马有铁在众人面前脱下大衣为她遮盖。村民酸酯地说他把老婆看得金贵。确实如此,他们睡房屋顶,马有铁怕曹桂英滚下去,便用绳子套在曹桂英腰上,再连接在自己身上;收获麦子后,他们坐在麦堆处,用麦粒在曹桂英手背上印着花;他还编织草驴给曹桂英;曹桂英起了麦疹子,马有铁劝下水沟为其搓背;出行时总是让曹桂英坐在驴车上……

而曹桂英虽为残疾之身,但也以最大的力量去关爱和协助她的人生伴侣。在马有铁为张永福输血的过程中,她在张永福家里餐桌上等待,面对满桌佳肴,她全无胃口,对马有铁忧心忡忡。在马有铁去县城给侄子拉家具晚归时,曹桂英顶着寒冷打着光照在路口接应,怀里抱着的开水瓶一次次冷却,她一次次拖着不便的身体回家更换……他们一无所有,连孵小鸡的蛋也是向邻居相借,后小鸡破壳、长大、下蛋,那生下的第一个蛋由马有铁煮好端至在曹桂英面前,两人还相互谦让……

如此,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平凡得几乎让人看不见的人组合在一起后,他们却按照他们的节奏过着无人问津的生活,彼此照应,相互关照,深情呵护。

(二)美好品质

该片之所以打动人,我想大众一定发现了片中主角的那些朴实的美好品质。比如纯朴善良,忠厚踏实,比如信守诺言,不占便宜等等。我们在马有铁身上看到了大量的感人细节。说看一个人是怎样的,不是看他对人如何,要看他对动物如何。从影片开头便可以看到,马有铁对毛驴的慈悲心。在别人那里,一头驴可能就是一头畜生,随时给他一脚。而在马有铁那里,那是他的生命伙伴。如果说驴给他带来价值而善待它,那么马有铁在对待其它生命也同样如此。他为推土机推房时而操心燕窝,返身跳跃促使燕子飞走,在修新房时还细心地给燕子搭窝。他提桶打水,见桶里有蝌蚪,也小心捞出放至水里。这些细节无不展示了马有铁生性慈悲的一面,对小生命如此,对人还会差吗?

马有铁的善良不止体现在对待其他生物之上,在做人上,他同样有着最纯朴和善良的一面。他为了全村人向张永福多次输血,这救人一命的大事上,他并没有为此有任何居功自得之意。在县城给曹桂英看上一件大衣,因无钱购买,张永福之子为其购得送予给他,他便说过,这算借他的钱。后再获得张永福之子一件风衣,他都在秋收之时用粮抵扣了那两件衣服的费用。此外,在他们修建房屋时,向村民购买干草做房盖时说过,土豆收获后再还两袋土豆。然而待他归还土豆时,房主已搬至别处,但他还是默默的留下土豆在那屋前。影片到了最后,他提着那十个鸡蛋还给当初借蛋的村民,村民说那几个蛋不足为其,然而他始终强调一句:一码归一码,说过借就要还的。马有铁结婚,他们的家人没有为其任何帮助和祝福,马有铁的侄子结婚,他哥哥也不曾叫他,仅给他提来喜宴上的一包食物。亲人待他如此,但他没有一点抱怨和不满,他仍然以善意来对待他人。

所有人都喜欢身边这样傻傻的老实人,但我们都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实人。我们总是付出一点就想回报,对别人的付出感到理所当然。我们总是怕受到别人的算计,不愿意吃一点点亏,然而对别人又时时保持着警惕和不信任。我们对遭受到的一点不公感到特别委屈,却从来不想别人生来残缺……

(3)强烈反差

该片讲述的时间背景是年,但给人一种上个世纪的既视感。广袤的黄土沙漠,破烂的土墙草房,更不用说拥有现代气息的各种景象。年,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我们过的是什么生活?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灯红酒绿,欣欣向荣的花锦世界。影片中也出现一幕宝马车电梯房这样的“现代化”景象,但大部分镜头是一副我们没有看到或少有看到的镜头。正是那种稀少的,难得的,可贵的种种给我们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让我们走进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让我们看到这世界的另一面。

比如,我们看到一片荒芜,随着男女主人公的春播秋收,展现了一片绿意和金色。那一遍玉米地,枝干强壮,绿叶发亮,看得出来营养充足,必定有个好收成。秋收时,见马有铁一颗颗剥开,那金黄粗大的玉米棒子勾起了多少人的土地情。我们见着他们耕地、播种,收获,那一少见的过程对大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也是熟悉的。然而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的,我们都对这产生的一切产生更深的联想。即:大地创造了一切。

我们看到的一切,总以为是由我们创造的,所以人类把自己看得无限伟大。然而如马有铁看来,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土地给予的。在他看来,我们人类和土地生长出来的玉米也好,小麦也好,青菜也好,都是大地哺育的。正如人死后,也会化着尘土,融合在这片大地之中。我们都是由尘土变化而来,最终化为尘土。所以,面对大地,马有铁是敬畏的,是谦卑而感恩的。对土地,他有着深厚情谊的。

另外,网友们都发着圈,传颂着马有铁与曹桂英的深情。我想,正是这种难得和可贵的情感触动着众人,这种情谊在当代社会是少有的,只有少才可贵,才会打动人。同样,我们也对马有铁身上那质朴的、纯粹的善良向往和认可,不管这世间怎么发展,真正打动人的一定是那些真实的美好品质。深情,专一,善良,朴实,真实,纯朴,热情,坚持,向上等等。这些力量是我们人类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而这部影片就给了我们展示了两种食粮,一是土地生长的食粮,二是土地生长出的灵性人类带给我们的食粮。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的基因里普遍对土地有一种深情。土地长出的一切,是自然又神奇的过程,它包括我们人类。

(4)深情

影片是没有多少色彩的熏染的,前期的镜头几乎没有语言,更不用说出现笑容。影片真正出现笑容的片段是在马有铁与曹桂英抢砖的一个镜头。一声炸雷,让马有铁翻身而起,他想到他做的泥砖。当俩人的抢护敌不过大雨浇灌泥砖时,他们反复跌落在泥地里,彼此相扶起身不成,于是坐在地里又哭又笑。他们的脸上,被大雨浇灌,看不到泪水,但我们却在那个时候看到了他们的笑容,那是对生活无助的笑容,是彼此看到对方滑稽样的无奈笑容,是伴侣间在平凡生活中相互扶持陪伴的真情展现。正如网友所说,影片不言苦不言爱,但都在沉默中展现。它所展现的悲苦与深情,让我们知道自己拥有的巨大幸福和满足。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反复出现,那就是“喜”字的迁移。从结婚到三次搬迁,再到曹桂英的死去,那就“喜”个三贴三拆。他们对一个“喜”字的细心呵护,正如对彼此存在的呵护和照应,那个大红“喜”字,同时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影片中的男女是沉默的,它们的沉默则犹如对生活无声的辩驳:不管生活给予了他们什么,他们都用沉默来对抗。正如电影里讲到一个疯子说的话:

“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

对磨,麦子能说个啥?

被当成种子,麦子又能说个啥?

对啄它的麻雀儿,麦子它能说个啥?”

这是一段有深意的句子,对于马有铁与曹桂英这样的人来说,他们的存在何尝不是如麦粒一颗,那么渺小和毫无存在感。命运的安排让他们成为那样的角色,让他们扮演凄苦的一生。对此,他们无力挣脱和改变。他们的存在是两股弱小的微光,聚在一起彼此照耀和点燃。所以,影片的最后,随着女主角的离去,马有铁让推土机推掉了他们共同修建的房屋,给毛驴自由,舍去一切,仅仅留下一抹无声的背影。那一抹背影,就是他即将化着尘烟的最后一抹背影。

假如从不曾遇到,便不会产生希望。

假如从不曾得到,便不会绝望。

如果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那我就用沉默来承受。

我只是一颗麦粒,我们最终都会隐入尘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3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