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繁衍 >> 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蝌蚪和猫儿童看得见的死
“死亡”这一话题总是让人们觉得过于沉重,当孩子有疑惑时,成人往往难以启齿,不知该如何对儿童解释这一话题,同时也担心孩子年龄尚小,难以理解如此深刻的概念。1月10日,儿童文学作家慈琪和大家一同探讨儿童现实中可以看见和有可能理解的、人类与动物的死亡。
当面临“死亡”这一现实问题的时候,家长们通常会下意识地用逃避的态度暂时摆脱孩子的追问,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困惑。死亡不一定是直接、突然而至的,也有可能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当孩子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亲人的离世时,他们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一些孩子可能会以剧烈的表现形式爆发出来,或者可能压抑自己、持续缓慢地影响以后的人生,难以释怀的孩子可能会释出过度的恐惧和担忧,缺乏安全感,让生命失衡。
慈琪说:“家长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疏导孩子的恐惧,让他们建立稳定温和的生死观。”比如可以通过适度的陪伴、坦诚的交流来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可以带领孩子去帮助生存艰难的老人、患者和残障人士,救助身边的动物,去更多地了解人物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历程。当了解这一必然的事实后,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更少的遗憾。
与此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健康的作息时间,延缓衰老,增加彼此陪伴的时间。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来愉悦自己,增加生活弹性。当我们尊重“生死”的时候,我们也就可以相对容易地做到不畏惧“生死”。
《岩石上的小蝌蚪》这类具有良好生命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触类旁通地教会孩子去理解人类和动物的感受,但目前很多儿童文学中的死亡话题大多存在着简单化、戏剧化的问题。当慈琪在创作《千根夏草》这部作品时,她觉醒了一种果敢的写作态度。“我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写作中,用一种坦诚的态度,通过故事的方式跟儿童读者讲述寻常但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不再粉饰太平、回避悲剧。”
慈琪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将“死亡”这一命题细细剖析,并用文字的力量推动生命教育,希望家长在面对死亡这一话题时,能够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减少孩子的困惑和恐惧,让他们学会珍重生命。
主讲人简介:
慈琪,儿童文学作家。出版童诗《梦游的孩子》《三千个月亮》,童话《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收割一群狼》《猫的兽医》,散文《我们的各自远去》,小说《千根夏草》等;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金近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牧笛奖等。小说《千根夏草》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并获选首届年度儿童文学新书榜推荐作品。
(宁波图书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