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两栖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

发布时间:2025/4/20 11:56:52   

人物名片

费梁,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教授馆员,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他创建了国内两栖动物形态鉴别标准和分类体系,并完成了我国两栖动物物种的首次编目。

今日0点22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费梁因病医治无效,医院辞世,享年86岁。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费梁和团队寻遍国内无数乡野林地、高山沟壑,建立起中国首个最完善的两栖动物“国情报告”。

大半的工作时间都在野外考察

两栖动物被称作环境优劣的“晴雨表”,是研究环境变迁的模式动物,学科价值极高。

年,费梁被分配到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那时,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刚刚起步,国内既没有标本馆藏,也没有完整的两栖动物志。费梁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填补国家的科研空白。

“这都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应该由我们自己搞清楚。”费梁从事两栖动物研究的信念简单且坚定,更重要的是,作为基础科学的一脉,两栖动物的研究对环境保护、防虫治虫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费梁将大半的工作时间花在野外考察中。“只有自己找到了、看到了、摸到了,才能对它们更了解。”这是费梁常告诫学生的话。在多年的探索中,费梁用标准方法调查研究各地的两栖动物,在摸清“家底”的同时,还搜集记录了大量两栖动物地理分布及生态习性的一手资料。

早期科考条件有限,没有照相机,记录各种动物形态全靠人工绘图。一旦捕捉到物种,科考人员便迅速画好草稿,记录下细节,到了室内再进行“精加工”。

这类科学绘图必须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艺术性摆在第一位。绘图必须按比例还原,以配合严谨的科学研究。绘图先勾勒大致轮廓,再细描各部分,最后层层上色。“青蛙背上成百上千的大小疙瘩形状、颜色都得完全一致,阴影部分也必须描绘到位,让绘图更有立体感。”费梁表示,如要完成一张青蛙科学绘图,至少需要两周的时间。

发现和定义了第五个蝌蚪类型

在费梁的努力下,我国两栖动物科研取得长足发展。由费梁牵头的“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项目团队首次完成了我国两栖动物物种编目,编著了《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中国两栖动物图鉴》《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等专著。这些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随着一本本著作出版,我国两栖动物物种特征、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和受威胁状况等情况最终被摸清。

通过扎实的基础调查与研究,费梁打破了国际上持续近一个世纪的传统蛙属旧分类系统——在各国学界原本公认的4个蝌蚪类型外,发现和定义了第五个蝌蚪类型:无唇齿左孔型,引发学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091.html

------分隔线----------------------------